好文筆

思想正確,文辭就很難不優美

好文筆
Photo by Aaron Burden / Unsplash
原文: Good Writing
作者: Paul Graham

好文章,可從兩方面評斷:文辭優美,思想正確。文句可以優美流暢,也能對要事做出正確的論斷。這兩種「好」看似無關,就像車速與烤漆顏色。但我並不這麼認為。我認為,文辭優美的文章,思想也更可能正確。

這想法既荒謬又真實,最是耐人尋味。讓我們來探討一下,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

從寫作經驗中,我明白這是真的。你無法同時兼顧兩件不相干的事。當你將一者推向極致,必會犧牲另一者。然而,無論我多努力,從未需要在最優美的文句和最貼切的表達中二選一。若真如此,講究文句優美便顯得無足輕重了。但實際上,感覺恰恰相反。修改不順的文句,反而有助於釐清思緒1

我說的「正確」,不只是真實。思慮正確,代表想法有良好鋪陳。這包含了做出最重要的結論,並深入探討到恰到好處。因此,思慮正確不只說真話,而是說出切中要點的真話。

追求文句優美,如何幫助你做到這點?答案的線索,是我三十年前排版第一本書時的體悟。排版時,有時就是運氣不好。例如某個段落,硬是比頁面多出一行。我不知道一般排版師會怎麼做,但我會重寫那段,讓它縮短一行。你或許以為,這種硬性限制會傷害文筆。但我驚訝地發現,從來沒有。最終的成果,總讓我更滿意。

我不認為這是我寫作時漫不經心。我想,隨意指著任何人的文章,要他稍微縮短或加長,他大概都能寫出更好的版本。

這現象好比搖晃一個雜物箱。搖晃是隨機的動作。更精確地說,搖晃並非刻意要讓某兩個物體更緊密。然而,反覆搖晃,卻總能讓箱中物找到絕佳的排列方式。在重力作用下,它們只會越發緊密,任何改變都是一種進步2

寫作也是如此。重寫不順的段落時,你絕不會讓它變得更不真實。你無法忍受,正如重力無法忍受物體向上飄浮。因此,思想上的任何變動,都只會是好的變動。

一旦想通,便顯而易見。文辭優美的文章更可能正確,就如同搖晃過的箱子更可能緊實。但不僅如此。文辭優美不只是隨機的外力,讓文章思想更好。它確實能幫助你把思想理對。

原因在於,這會讓文章更容易閱讀。流暢的文章讀起來不費力。這對作者有何幫助?因為作者就是第一位讀者。寫文章時,我花在閱讀上的時間遠多於寫作。有些段落,我會反覆讀上數十次,重演其中思路,像打磨木頭般自問,是否哪裡卡住了?或感覺不對勁?文章越好讀,就越容易察覺問題。

是的,好文章的兩種意義,至少有兩種關聯。追求文辭優美,能讓你無意間修正錯誤,也有助於你刻意修正。它搖晃了思想的箱子,也讓錯誤更容易被看見。既然我們已撥開一層迷霧,我不禁想再添一層。文辭優美,不只幫助你理清思路,其本身就更可能正確嗎?這聽來瘋狂,但我認為是真的。

在單詞層次上,關聯顯而易見。英文裡很多詞,聽來就像其本意,且常帶有奇妙的細微之處。例如 Glitter、Round、Scrape、Prim、Cavalcade。但好文章的聲韻,更取決於遣詞造句,這層次上也有關聯。

文章聽來優美,多半是有好的節奏。但好文章的節奏,不同於樂曲或詩歌的韻律,沒那麼規律。若節奏規律,文章反而不好,因其須配合思想的形狀。思想的形狀千變萬化。有時簡單,可以直接陳述。但有時微妙,需要更長、更複雜的句子,才能梳理所有意涵。

文章是整理過的思緒,如同對話是整理過的談話。而思緒有其自然的節奏。所以,文章聽來優美,不只因節奏悅耳,更因其節奏自然。這代表,你能以節奏是否正確,作為判斷思想是否正確的準則。這不只是理論:好作家本來就會同時做到兩者。我常不區分這兩個問題。只覺得,嗯,這裡讀來不對勁;我到底想說什麼3

文章的聲韻,更像飛機的外型,而非汽車的顏色。正如凱利.強生所說,外型好看的飛機,飛得也好。

不過,這只適用於藉由寫作來發展思想的情況。若先有想法才下筆,這道理就不適用。例如,你先打造了某樣東西,或做了實驗,才為此寫論文。這種情況,思想多半存在於作品中,而非文字裡。所以即使思想很好,文章也可能很差。教科書和科普文章寫得差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作者並非在發展思想,只是在描述別人的想法。只有在為發展思想而寫作時,這兩種「好」才有如此緊密的關聯。

好,很多人會想,目前看來合理,但騙子呢?那些油嘴滑舌的騙子,不就擅長寫出華麗的謊言嗎?

當然可以,但需要一點方法演技。要寫出美麗的謊言,得先讓自己幾乎信以為真。所以,就像寫作真實美文的人,你呈現的是完美成形的思緒。差別在於,思緒與世界的連結點不同。你在說的,是建立在錯誤前提下的「真話」。如果,基於某種荒謬的理由,國內工作數量是固定的,那麼移民就真的會搶走我們的工作。

所以,說文辭越美越可能為真,並不完全正確。應該說,文辭越美的文章,內部邏輯越可能一致。若作者誠實,邏輯一致便會趨近於真實。

雖然我們不能斷言,美文即為真理,但反過來說通常沒錯:文章讀來若笨拙,其思想通常也有問題。

事實上,好文章的兩種意義,更像是同一件事的兩端。兩者的關聯並非剛性的;好文章的優點,不像一根棍子,而像一條繩索,由無數重疊的纖維交織而成。很難只動一端,而不影響另一端。思想正確,文辭就很難不優美。

註釋

[1] 最貼切的例外是,你必須回頭在文章中間安插新觀點。這常會打亂流暢感,有時甚至無法完全修復。但我認為,問題根源在於思想是樹狀結構,文章卻是線性呈現。你硬要把前者塞進後者,自然會遇到困難。坦白說,能做到這樣已屬不易。但即便如此,有時仍不免要用註腳。

[2] 顯然,如果搖得太用力,箱中物也可能變得鬆散。同樣地,若在寫作上強加巨大的外在限制,例如交替使用單、雙音節的詞,思想也會受到傷害。

[3] 說來也巧,寫這段時就發生了這種事。某個早期版本,與前段有幾個詞語重複,每次重讀都讓我很在意。當我受不了決定修改時,才發現重複反映了底層思想的問題,於是我同時修正了兩者。

感謝

感謝 Jessica Livingston 與 Courtenay Pipkin 閱讀本文草稿。